你的位置:pg电子主播芊芊 > 新闻动态 > 抻筋拔骨的功夫

新闻动态
抻筋拔骨的功夫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0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“抻筋拔骨” 是传统拳术各门派共有的外形体功夫修炼综合方法,核心是通过特定训练优化筋骨状态。

为什么要抻筋、拔骨,又为何将二者并称?这要从筋骨的生理作用与拳术修炼需求说起。

前贤认为,筋是人身的经络,藏在肌肉与骨节之间,像网络一样连接四肢百骸,既能辅助气血流通,又能支撑肢体活动 —— 肩膀能负重、手脚能灵活运动,全靠筋的支撑与伸缩。

但先天禀赋不同,人的筋会有弛、挛、糜、弱、缩等各种缺陷,比如筋弛会导致肢体无力,筋挛会让活动变得僵硬,而拳术修炼需要肢体灵活、发力顺畅,绝不能容忍这些缺陷,所以必须通过 “易筋” 来矫正:让挛缩的筋变舒展,虚弱的筋变强健,松弛的筋变紧凑,最终实现 “棉泥之身立成铁石” 的体质蜕变,这就是 “抻筋” 的本质。

而骨骼是身体的 “支架”,骨节则是活动的关键,前贤指出,骨骼让身体坚硬如石,骨节则决定了动作的灵活程度,它们就像人体的 “壑谷”,灵活的骨节能让动作敏捷,而当骨节被精神填实时,又能变得如钢铸般稳固,形成发力时的 “刚落点”。要实现这一点,就得通过 “拔骨” 达成两层目标:一是增强骨质强度,通过 “意敛内气入骨” 让骨骼坚硬如铁;二是提升骨节灵活性,让骨节 “处处开张”,既能在运动中 “节节贯穿”,又能在发力时像榫卯结构一样稳固。更重要的是,筋与骨本就协同作用,筋的舒展依赖骨节的开合,骨的稳固需要筋的牵拉,发力时 “筋劲” 需 “骨力” 支撑,灵活时 “骨节” 需 “筋柔” 配合,所以二者修炼无法割裂,前贤便将其结合称为 “抻筋拔骨”。

传统拳术的抻筋拔骨并非单一方法,而是随功夫层次递进,从 “外练形” 到 “内练气”,最终实现 “形气合一”。

对于初学拳术的人来说,此时内劲尚未形成,需要先通过外形训练矫正体态、打开筋骨,这就是外形修炼为主的阶段,核心方法包括踢腿、劈叉、活腰涮腰、活臂八法等基础肢体训练,以及肩与胯、手与足的对拉拔长练习,目的是让身体符合拳术的 “标准形态”,毕竟 “练拳先练形”,只有筋骨舒展、关节灵活,才能做出正确的拳势。

当外形基础扎实后,就需要转入 “以内气带动筋骨” 的训练,核心是 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,也就是用意念引导内气,带动筋的舒展与骨的开合。这个阶段先从 “有为法” 开始,用意念引导内气在筋膜、骨膜、关节间隙中流动,同时配合轻微的肢体拉伸,比如抬手时意想内气从肩到指尖,带动手臂自然舒展,当逐渐达到 “心到意到,意到气到,气到则筋骨自然拉伸”,无需刻意用力就能让身体 “对拉拔长” 时,“有为法” 就功成了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之后要进入 “无为法” 阶段,此时需要舍弃刻意的外形配合,专注于内气本身的流动,只需意念关注内气在体内运行,比如 “意敛内劲入骨”,无需肢体拉伸,这时会自然出现 “骨段节节对拉” 的内在感受,也就是 “脱骨力”,仿佛筋肉与骨膜分离,身体内外无阻碍,这是达到 “柔弱无骨”“以柔用刚” 的关键。而无论外练还是内练,最终都要落实到拳术招式中,打拳本身就是抻筋拔骨的 “动态训练”,每一招式的起承转合,都会自然拉伸特定部位的筋、活动对应骨节,比如太极的 “云手” 能舒展腰胯筋络、灵活肩肘骨节,练拳时只要 “以意带气,以气带形”,让招式既符合外形规范,又有内气支撑,就能实现 “神、意、气、劲、形” 合一。

虽同练 “抻筋拔骨”,内家与外家拳因宗旨不同,训练目标与效果也有区别。外家拳法以 “练” 为主,核心是强化 “筋劲骨力”,通过发力训练提升筋骨强度,实战中追求 “拳刚势猛”,靠 “大力破小力”;内家拳法则以 “养” 为主,核心是追求 “骨活筋柔、以柔用刚”,通过内气滋养提升筋骨灵活性,实战中讲究 “刚柔相济”,靠 “借力打力”“小力破大力”。对于习拳者来说,需要根据自身层次选择方法:初学阶段必练 “外形修炼”,先矫正体态、打开筋骨;进阶阶段转入 “内气配合”,从 “有为” 到 “无为”;高阶阶段则融入拳术招式,实现 “形气合一”。就像拳谚说的 “十年练功,十年养气”,抻筋拔骨的核心不仅是 “练筋骨”,更是通过筋骨修炼实现 “内气充盈、身心协调”,这才是传统拳术 “修炼” 的根本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pg电子主播芊芊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